今天(8月15日),是日本战败投降72周年的日子。每年这个时候,总有些沉重的回忆缠绕着整个民族紧绷的灵魂。
遭受侵略的历史、抗战的艰难、南京大屠杀、慰安妇……
然而,与往年相比,今年或许有些不同。 无论是814“慰安妇”纪念日,还是815日本战败投降日。除了各地举办的纪念活动,电影《二十二》,一部反映日军“慰安妇”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片,也于昨日悄悄登上院线。 最初《二十二》的院线排片仅有1%。 还被一致公认为话题敏感、受众狭小、题材又不受主流支持的纪录片, 但我相信,这并非结局。 在1932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,多少人妻离子散、家破人亡,至少有20万中国女性被日军强征为“慰安妇”。记忆或许淡忘,残酷让人想要回避,但战争给受害者的伤痛是刻骨铭心,伴随一生的。 随着时间流逝,这些受害者们会一个接一个地去世,从20万到32人、22人再到9人、8人……我们都知道,最终,这个数字会归0。 正是老人的离开,年轻的郭柯为了记录这段历史,留下她们的音容笑貌从而萌生了拍摄纪录片的想法。 整整5年时间,记录片拍摄的时候是二十二位老人,到目前,仅剩下8位在世。 这部影片并非讲当时的经历,而是真实记录了这些老人当下的生活,影片《三十二》的主角韦绍兰,便是这32人中的一个。 1944年10月,日军陆军第11军包围了桂林。当时出门打猪草的韦绍兰,遇到了日军,被拖上了军车… 据韦绍兰所说,鬼子举起刺刀就把她的背带给割断了。 一路上,日本鬼子见到女人就拖上车。具体多少个,韦绍兰不敢抬头,不敢数。她们被关到屋子里,被鬼子不分白天黑夜地糟蹋。 那一年,她24岁,如花的年纪,被摧残得体无完肤。 然后,就像大家想象的那样。 日军对女子们实施了暴行。 并且在三个月的时间里,她们几乎每一天都要如此度过。 三个多月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韦绍兰逃出了“慰安所”,一路翻山越岭,两天两夜,终于逃回了家。 踏进家门,丈夫说的第一句话是:我以为你不晓得回来呢! 每天面对街坊邻居的异样眼光。 韦绍兰说,她也曾想过结束生命。 然而在还没了结自己生命的时候,另一个生命却悄然来临。 出于母亲的本性,韦绍兰留下了这个孩子。 1945年7月13日,孩子生了下来,是个男孩,取名:罗善学。 不过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太多,所以儿子自小就被歧视和欺辱。 长大了,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。就这样,他只能孤苦伶仃和母亲相依为命。 就像他说的那样,(“日本人”这个头衔)背了一辈子,也毁了一辈子。 虽说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。 但真实存在过的东西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驻足停留。 韦绍兰说,没有哪个比我更苦。 包括直到现在,92岁高龄的韦绍兰,她每个月只能拿到30块钱的低保。依旧忍着病痛,洗衣、种菜、挑水。 贫穷的日子过起来,似乎每天都是一样。 但对于韦绍兰而言—— “多就多用点,没就少用点。” 她说过,只愁命短不愁穷。 哪怕经历过可怕的曾经,也还是能在回忆起快乐时,张口就笑。 这一刻,虽然只是看着图片,也会忍不住热泪盈眶,多想守护她的笑容啊。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,经受命运不公平的对待,然而,她却还能心怀感恩笑对命运。 老一辈的人,真的是勤劳又乐观。 那是因为他们懂得,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。 “整部电影没有旁白,没有煽情,没有过度的渲染。只有克制的情绪,真实的生活,以及大量的空镜头:阴郁的天,厚重的云,斑驳的墙壁,凝聚的光线…”朋友说。 关注历史并非心怀怨恨,而是让我们正视那些受害者被摧残的灵魂,尊重她们经受的疼痛和遭受的苦难。 有人曾经问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郭柯的本意,他说:她们的苦难与屈辱未因战争的终结而结束,直至现在仍然被人们扭曲理解。 就是大家现在提到慰安妇,还有一些人认为她们是耻辱的。 但慰安妇们身上所承受的伤痛不是她们个人的,是整个民族的。 郭柯说:“这是她们真实的状态,我们没有刻意地去塑造她们。从我来说,我看到她们都是比较平静,甚至于快乐的。” 对老人们来说,历史已经翻篇,更重要的是好好地活在当下。 对我们来说呢? “面对伤痛,不终日怨恨,但一刻不忘!” 或许,这就是《二十二》给所有观众、给整个中华民族最好的回答。

21人已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