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28日晚,乌干达卡苏比王陵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《濒危世界遗产名录》,入选理由是:王陵内主要建筑已在当年3月的一场无名大火中付之一炬,目前急待整修。
布干达是非洲大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王国,位于乌干达境内,南临维多利亚湖,北抵基奥加湖,主体民族为干达人,"布干达"即为"干达人的国家"之意。
据传说,布干达建国于14世纪末,由一位南迁的布尼奥罗王室成员金图(Kintu)创立,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布干达是布尼奥罗南方的藩属国。18世纪末,布尼奥罗逐渐衰落,布干达却迅速崛起。到19世纪下半叶,布干达的势力达到顶峰,成为大湖地区最大的强国。
1890年12月,弗雷德里克·卢加德率领英国东非公司军队抵达布干达,扶植基督教徒掌握了布干达的权力。4年后,英国政府接管布干达,将其变为英国的保护国,改名为"乌干达"(布干达的斯瓦希里语变音)。此后,英国以布干达为基地,征服了四周的多个王国,并将其一一并入乌干达。1900年,英国与布干达签订条约,明确其地位相当于乌干达保护国的一个省。
1986年,约韦里·穆塞韦尼执政后,为争取布干达人的支持,宣布将布干达王宫发还给布干达王室,并允许王室回国进行活动。1993年,布干达王国在形式上得以恢复,实行君主立宪制,仍保留在乌干达内,现任国王为姆温加·穆特贝二世。
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的卡苏比王陵建成于1882年,是乌干达四大古王国之一的布干达王国的皇家墓地,里面埋葬着四任布干达国王。卡苏比王陵是曾经在东非地区强盛一时的布干达王国的标志。也许提到王室陵墓,你很自然会联想到埃及金字塔、中国明十三陵、印度泰姬陵等,它们无不气势恢弘,建筑雄伟。相比之下,布干达王陵实在是古朴简陋到令人难以置信:它仅仅是一座非洲特色鲜明的大草棚。
卡苏比王陵占地约3000平方米,内有大小7座圆锥形草棚。
其中两座在前院:一座位于入口处,原为穆特萨一世御林军的驻地,现为门房(皇帝就在那里休息)。
另一座位于大门左侧,是鼓室、现存数十面大小不一的牛皮鼓。大门右侧,原有一座长方形火炉,穆特萨一世在世时,前院主要是警卫、鼓手和乐师们的工作场所,鼓声昼夜鸣响,炉火终年不熄,标志着国王健在、王国兴盛、天下太平。如今鼓声不在,炉火难觅,只留下这些饱经岁月枪桑的历史文物,无言地述说着一个古老王国的故事。
很有特色的屋顶
导游很骄傲地说:我们布干达人是非洲唯一父母和小孩分房而眠的民族。
导游先带我们进了一间手工艺作品室,指着四副画像讲述布干达王国的历史。上图四位就是埋葬在此的四任国王。
然后带去参观已经不存在的王陵。之所以说其不存在,因为整座王陵于2010年3月17日毁于一场大火。导游说:我们怀疑是索马里人干的。因为乌干达在索马里有军队,而他们不喜欢。上图为被烧毁正在重修中的王陵。
被焚毁前的王陵
好在,内里还有几个王陵缩小版可以让我们感受其建筑风格和特色。卡苏比山山腰的中心地带是过去布干达王国的王宫,建成于1882年,1884年以后成为皇家墓地。
穹隆屋顶的陵墓主建筑内有四位皇室成员的墓,都呈圆形,它们是最原始材料建筑的典范,主要由棕榈树叶、芦杆、篱巴条等材料组成。
上图所示的这种草即为当年用来盖房子的原材料
卡苏比陵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建筑,还在于其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信仰价值。与所有的帝王陵墓一样,这座"草棚王陵"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厉史文化和古老文明,记载了东非曾经最强盛的一个王国的荣辱与兴衰。如今,王陵正在重修中。而令我们惊讶的是,里头居然还住了很多人,而他们基本上都是曾经的皇亲国戚,甚至还有一个是第一任皇帝的老婆,而他们所有人如今都过着艰难凄苦的生活。
告别皇妃后,导游说,布干达皇室的规矩是嫁进皇室的女人若死了,就会介绍自己的亲戚,比如姐妹外甥女侄女什么的再嫁过去。这个,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么?
上图这位曾是皇帝的妃子,她如今独自生活,不晓得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怎样怀念过往的奢华?
这位王妃生活起居的地方,实在是太简陋了。
布干达文化中,只有极重要的人的坟墓才能置于室内。所以,在卡苏比王陵里面,一些布干达国王的妃嫔就被葬于室外。

24人已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