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和熙春日啸寒风 浩瀚荒原觅绿茸 驰骋轻车奔大漠 无缰神马撩银鬃圆穹三顶示骄傲 陵寝一尊奠祖宗 铁骑金戈掀板荡 其时哪个敢弯弓”——瞻 仰 成 陵
一代天骄草原上的雄鹰成吉思汗,一生征战,威震四海,死后葬于何处呢?南宋文人的笔记记载,成吉思汗病逝后,骆驼落泪,宝剑飞鸣。
传说,成吉思汗下葬时,为保密起见,遗体放独木棺挖深坑密葬;葬后土回填,然后万马踏平,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,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,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,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,将鲜血撒于墓地之上。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,墓地已经与周围无异才撤走;在这种情况下,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,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。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。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。可是,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,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。
不管是否真实,故事却还是那样发生了。
公元1226年的深秋,蒙古帝国的大军从草原出发,浩浩荡荡开往遥远的西夏。这支队伍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,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,谁也不会想到,成吉思汗从此再也没有活着回到他心爱的大草原上。就在这个冬天,六旬的成吉思汗在征伐途中,依然外出猎野马,来到一个名叫阿尔不合的地方。当成群的野马疾驰而过的时候,成吉思汗的坐骑青豹花马忽然受惊。这时正是严冬,控制不住马儿的成吉思汗被抛了下去。
这是致命的一跤,成吉思汗全身都疼痛异常,而且还高烧不退。当战争进行到中途,他又患上了当地的流行病。在这样雪上加霜的情形下,虽然攻克了西夏,他自己却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
其实,元朝建立以前,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,其特点是薄葬简丧。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,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,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。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,丧葬仪式尤其简单。下葬时,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,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,随葬的有马匹、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,最后放入土中。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,有帐幕住,有马骑,有肉乳吃。
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,实行汉法,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,开始用棺木入葬,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。死者入殓后,两块棺木合在一起,又成为一棵圆木,然后“以铁条钉合之”。尽管入主中原,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,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,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,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,如弓箭、刀剑一类的东西。
元朝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,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,随葬品也要多一些,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,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,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,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。另外为了不留下可以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,对下葬地点的记载也少得可怜,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。
记录的不完整和有意地编造,使后代很难了解这方面的真相。但不是没有,而是没有发现。

26人已点赞